当“非遗文化”撞上“创意街区”,会擦出怎样火花?颛桥镇人民城市议事厅“议”出新路径
2024-10-29 浏览字号:【大】 【中】 【小】

  “颛桥的非遗桶蒸糕日常可以在哪里买到?能不能线上购买?”

  “重阳节糕会、市民文化节期间,是不是可以邀请一些民俗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人,进行沿街表演?”“糕会放在光华创意街区这个初衷很好,三、五天后,还会有人气吗?颛桥的企业都知道颛桥的非遗文化吗?真的能实现“流量变现”吗?”

  ……

  非遗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创意街区相融合?如何将非遗特色剪纸、重阳节糕会融入光华创意街区,通过产城融合提升地方特色?近期,在闵行区颛桥镇光华创意街区吴颐人美术馆,举行了一场“人民城市议事厅”活动,近80名党代表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沿线企业代表、街区商户代表、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共商共议“非遗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创意街区相融合”。

  如何展示非遗之美?用展馆留住历史记忆,着力打造非遗文化展示“窗口”

  近年来,随着“市民文化周”品牌的持续升温,有许多人想要了解非遗桶蒸糕的制作过程,想亲手体验制作米糕的乐趣。但是,在颛桥周边却找不到一家可以让市民亲手制作的体验馆,目前,市民群众只能在传统的展示馆里欣赏成品,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。

  “我建议政府可以在光华路上的美术馆、服务中心中陈列展示区,展示非遗剪纸、非遗米糕制作用具,利用现有资源,培育非遗剪纸、非遗米糕制作的体验馆,以更加丰富、多维、动态的展示方式,打造文化特征鲜明、展示民俗风情的空间。”镇人大代表朱耀明说。

  他认为除了增加展示空间,还可以开展非遗展演活动,将非遗展示、展演活动融入重阳节糕会。一方面营造更富文化气息的节日氛围,另一方面也能让市民群众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。

  如何提高产业“文化含金量”?创意街区将非遗文化与文创相结合,相互挖掘彼此价值

  地方性文创产业的发展有赖于“创意元素、IP联名”的加持,创意的产生大多来源于传统文化。比如,杨伊代表提出:“能否进一步提升桶蒸糕的外包装品质?”相关部门当场表示认同这个建议,下一步将积极挖掘本地特色的非遗文化和相关资源。比如,将“颛小鹤”这个IP形象融入桶蒸糕的外包装、将非遗剪纸文化融入产品包装中等,既凸显了本地特色,又实现了文化、经济与艺术价值。

  街区内的文创企业表示,通过引入非遗文化元素和内容,文创产业尤其是相关创意性产品应更具“文化含金量”,要与市场上一些廉价的、缺乏设计感的产品拉开差距,提升市场竞争力,给街区文创产业的品牌建设创造条件。

  如何传承有序?两者融合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、保护与创新

  “年轻一代对非遗缺乏兴趣和了解,不知该如何破解‘后继无人’的问题。”非遗传承人担忧地问道。

  “可以在工艺美术的设计中加入新潮元素,迎合年轻消费者,通过‘传承’与‘振新’,‘传统’与‘创新’,让下一代了解非遗、热爱非遗,甚至愿意传承非遗。同时,建议持续做好非遗项目进课堂活动,在学校开展非遗技艺培训,设立非遗技艺传承基地。例如,现有的君莲幼儿园鼓艺、纸艺课程,增强了孩子们对‘非遗’的兴趣,培养了他们保护‘非遗’的意识。”非遗剪纸传承人说。

  如何打造“非遗”经济?探索融合协同发展新路径
  “我们的颛桥糕会、工业设计之都、颛桥雅集等活动受到一致好评,甚至都上了央视。但三、五天的热度过后,还会有人气吗?真的能实现‘流量变现’吗?部分非遗项目存在‘叫好不叫卖’的问题。”面对这些问题,区人大代表胡珩提出,非遗产品“叫好不叫卖”与其实用性不强,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有一定关系。建议街区内的产品可以融入非遗文化,通过创意设计,推出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具的产品,比如,香氛、陶瓷咖啡杯、胸针等。既有消费者吸引力,又能把非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。

  据悉,目前,关于非遗糕会入驻光华街区相关事宜已形成初步的代表建议,待完善后,该代表建议将于镇六届八次人代会期间提出。“该项目拟计划列为明年镇里的民生实事项目之一,在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同时,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承,为镇内居民带来更为丰富的文化盛宴。”颛桥镇人大办负责同志表示。



颛桥镇人大办


上海市闵行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  版权所有  沪ICP备12041508号-1
访问人数: